邢台市推广八种林下复合经营模式助力群众增收
邢台市在大规模开展创森造林的同时,充分利用林下空间,积极探索林下复合经营模式,有效提高了林地利用率,实现了以下养上、以短养长,既促进了群众增收,又保护了绿化成果,还减少了土地裸露。目前,全市新发展林下经营面积12.5万亩,产值达到5.3亿元。主要有以下八种模式。
一、林下中药材复合种植模式。适用于幼龄林或郁闭度较大的林分,选择种植耐荫的药用植物。临西县侯寨村在2年生速生杨下发展中草药草红花,每年可种植草红花夏秋两茬,每亩可生产干红花70公斤,产值7700元;同时还可生产红花籽实400公斤,产值1200元,除去成本投资800元,亩均增加收益8100元。临城县河北绿蕾公司利用核桃林下种植射干400亩,知母500亩,预计第三年每亩产值分别达到9000元和4800元(不含用工成本)。
二、生态林林菌复合种植模式。这种模式在现有通道林带、片林等生态林内有较大发展空间。临西县在邢临高速两侧杨树林内发展林下大球盖菇种植450亩,每亩可采收鲜菇3000公斤,亩均产值1.25万元,扣除每亩成本投资0.4万元,亩均纯效益0.85万元。新河县刘秋口村在环村林内发展林下香菇产业,利用林地130亩,建成香菇大棚100个及配套设施,实现年产值50多万元。
三、板栗园下栗蘑共生栽培模式。适合深山区板栗主产区推广。信都区民瑞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在板栗树下种植栗蘑100亩,形成了板栗和栗蘑共生的栽培模式。板栗树亩产板栗200公斤,每公斤售价12元,扣除亩投入600元,亩效益1800元;栗蘑亩产1500公斤,每公斤20元,扣除亩投入1.5万元,亩效益1.5万元,栗蘑共生亩效益达到1.68万元。
四、林下苗木复合种植模式。适合新造林或行距较大的有林地。任泽区河北大地园林有限公司今年承包造林4800亩,树种以国槐为主,林下扦插培育木槿、太阳李、金叶女贞、龙柏、大叶黄杨等绿化苗木,以木槿为例,每亩每年可生产合格商品苗1.5万株,每株售价2元,每亩收入3万元,扣除种苗、水电、人工等支出,每亩年纯收入达到1.8万元。
五、药用林乔灌复合种植模式。杜仲叶、银杏叶具有很好的药用、饲料价值,市场前景好。临西县杜仲叶用林栽培基地面积600亩,2018年开始种植杜仲乔木林,行内种植杜仲叶用林,第三年亩产干杜仲叶1000公斤,亩均产值达到0.8万元。沙河市栾卸村发展银杏林和银杏采叶园复合种植面积6500亩,采用5米行距每亩种植银杏大苗110株,林下种植采叶用银杏小苗3500株,第三年每亩银杏叶收入达5000元,加上苗木增值,亩均收益可达到1.1万元。
六、林下经济作物复合种植模式。在新造林或郁闭度较低或行距较宽的林下间作花生、豆类、红薯、棉花等经济作物。临西县杨楼村在白蜡林下复合种植大蒜140亩,每亩产出大蒜3000斤,每斤售价1.3元,亩产值3900元,扣除成本900元,亩均效益达到3000元。巨鹿县探索在杏树下间作林薯模式,种植红薯新品种“烟九”和“希望红”,亩效益达到6000元以上。
七、林下养殖鸡鹅等林禽模式。信都区邢槐农场种植苹果、核桃等300余亩,林下养殖鹅和鸡6000余只,实现了林下生草、草喂鸡鹅、鸡鹅粪便养林、经济林结果良性发展模式,年亩均果品产量3000公斤,效益1.25万元,加上鸡、鹅产值,合计每年每亩效益达到1.5万元。临城县绿岭公司在核桃树下亩均投放100只鸡,每只鸡仅产蛋可净赚76元,仅此一项亩均增收7600元。
八、其它林下复合经营模式。除以上模式外,各县市区结合实际还探索了其它一些模式,有的已取得了明显成效,有的还处于试验阶段。如开发区林下养殖蚯蚓试验,年亩均效益能够达到5000元以上。临城县利用丰富的油松、柞树等次生林资源开发野生菌初见成效,松菌、柞菌及野生蘑菇年采摘量达到10吨。此外,还有林草模式、林油(油菜、油葵)模式、林菜(蔬菜、野菜)模式、林间养蜂等模式,值得进一步探索和推广。